陜西榆林:“數智化”助推煤礦企業發展提質增效
中新網陜西榆林12月27日電 (記者 張一辰)近年來,隨著煤礦智能化建設的穩步推進,安全、高效、綠色成為煤礦發展的關鍵詞。陜西省作為煤炭資源大省,特別是陜北地區的榆林是全國煤炭資源最豐富的城市之一。擁有360多處煤礦、產能達8億多噸的陜西,已初步建成多種類型、不同模式的智能化煤礦,取得多項煤礦智能化技術成果。
過去的煤礦,常見的采煤工藝是打眼放炮,裝煤成車,再由人工一車車地運出去,如何實現行業轉型、實現高質量發展,成了業內關注的主要問題。
圖為大海則煤礦生產控制指揮中心。 張一辰 攝
在中煤陜西榆林能源化工有限公司煤化工項目的配套資源礦井——大海則煤礦,記者在其生產控制指揮中心看到,600余米深的井下智能化綜采工作面上,智能化采煤系統正高效運轉,煤炭源源不斷地通過傳送帶運往地面。得益于分布全礦各處的AI視頻攝像頭,采掘、運輸、提升、洗選等全流程在這里實現了智能化。
“井上井下關鍵工序可視化、操作行為可視化,有效預防安全事故及生產事故的發生。”大海則煤礦工作人員汪星星向記者表示,“井下人數、車輛、通風情況,甚至礦工所在具體位置等各系統數據和畫面通過攝像頭和5G通信網絡實時傳輸回指揮中心大屏,一旦有異常情況,地面工作人員便能及時發現、及時應對。”
汪星星表示,利用槽波、地震波等多種頻段,根據所的相關數據模擬出井下煤層的地質狀況,以便在作業前進行有效的提前預判與處理。以前采煤所有工作都是由人工完成的,效率比較低,如今在控制室里就可以遠程操控煤機割煤,割一刀的產量為2000噸左右煤炭。
據了解,作為國家首批智能化示范建設煤礦,大海則煤礦智能化建設與礦井基建同步規劃、同步實施,著力推動5G、物聯網、大數據、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與煤炭生產深度融合。
大海則煤礦智能煤質中心質檢員陳非凡向記者介紹:“每一個批次的煤都會進行取樣保存,每一份樣本對應了一個瓶子,每個瓶子下面有個芯片,每一個批次都具有唯一性,如果客戶對某一批產品有異議的話,我們電腦屏幕上可以調取查詢到編碼,然后把瓶子取出來,重新化驗。這也是精準化、智能化的體現。”
“以前在作業中是哪里出了問題,我們派人去現場進行分析研判,而現在礦井下各處都有傳感器和視頻,哪里有問題一目了然。”大海則煤礦董事長兼總經理馬冠超表示,包括井下的變電所、泵房等固定場所都實現了有人巡檢、無人值守,智能化發展方向發展就是如此,通過在調度室的遠程監控,視頻與傳感器提供的信息,用于調度室整體研判和分析,最后實現安全運行。
近年來,榆林市充分發揮多能富集和產業基礎優勢,圍繞綠色低碳目標,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,建強科技創新平臺和載體,推進重大科技成果轉化落地,為加快能化產業轉型升級注入強大動能。
“圍繞打造‘安全綠色智能現代化示范礦井’建設目標,大海則煤礦將進一步結合目前智能化建設應用情況,在科技創新、機器人應用、智能遠控等方面加大人力、物力保障,著力實現智能化減人、提效、保安全的工作目標。”馬冠超表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