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2374萬噸標準煤到48.3億噸標準煤——現代能源經濟發展實現躍升
西北荒漠戈壁,大型風光發電基地構成的能源“綠洲”持續壯大;西南長江干流,6座梯級水電站組成的世界最大清潔能源走廊全力頂峰保供;東南蔚藍大海,一座座“海上油氣加工廠”逐步成為能源增產重要增長極……
新中國成立75年來,我國能源事業加快發展,成為世界上最大能源生產國,一次能源生產總量從1949年的2374萬噸標準煤,提升到2023年的48.3億噸標準煤,為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充足動能。
能源飯碗越端越牢
能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。新中國成立75年來,我國不斷提升能源生產供應能力,建立了煤、油、氣、核、水、風、光等全面發展的能源供給體系。2014年以來,我國能源自主保障能力始終保持在80%以上,為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提供澎湃動力。
油氣安全是我國能源安全的主要矛盾。計劃經濟時期,大慶石油會戰打出了我國首個大油田,從此甩掉了貧油國的帽子。近年來,我國持續推動油氣增儲上產,新發現一批億噸級、千億方級大型油氣田,油氣核心需求自主保障能力不斷增強。2023年,全國原油產量達2.09億噸,國內原油2億噸穩產的基本盤進一步夯實;天然氣產量連續7年增產百億立方米以上。
煤炭是我國能源安全的“壓艙石”。全國原煤產量分別于2021年、2022年躍上41億噸、45億噸臺階,2023年達到47.1億噸,年均增長4.5%,原煤占我國一次能源生產總量的比重仍保持在65%以上。
國家能源局副局長萬勁松表示,近10年來,能源領域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大約39萬億元,每年平均將近4萬億元,一次能源生產能力增長了35%,有力支撐了我國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。“我國能源供需保持平衡,能源價格總體平穩,14億多人口的能源安全得到了有效保障。”萬勁松說,我們2015年歷史性地解決了全國無電人口的用電問題。近10年來,全國人均生活用電量從500千瓦時增長到將近1000千瓦時,翻了一番。
能源結構綠意更濃
2023年,我國可再生能源總裝機突破14億千瓦,占全國發電總裝機比重超過50%,歷史性超過火電裝機。
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,工業化、城鎮化尚未完成,未來一段時間能源需求仍將增長;產業結構偏重、能源結構偏煤,資源環境約束長期存在。應對這些困難挑戰,根本要靠能源轉型。
近年來,我國大力推動可再生能源躍升發展。有序推動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建設,推進海上風電規模化集群化發展,積極開展“千鄉萬村馭風行動”“千家萬戶沐光行動”。科學統籌水電開發和生態保護,有序推進大型水電基地建設和大型水電站升級改造。
截至2023年底,風電、光伏發電裝機規模較10年前增長了10倍,清潔能源發電裝機占總裝機的58.2%,新增清潔能源發電量占全社會用電增量一半以上。清潔能源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從15.5%提高到26.4%,煤炭消費比重下降12.1個百分點。
同時,能源清潔高效利用取得新成效。近10年來,我國累計淘汰煤電落后產能超過1億千瓦,電力行業污染物排放量減少超過90%。全社會終端用能電氣化率達到28%。與2012年相比,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累計下降超過26%。
能源是碳達峰碳中和重點領域,要實現“雙碳”目標,仍需付出巨大努力。“我們將以更大力度推動新能源高質量發展,扎實開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。我們有能力也有信心推動如期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的目標。”國家能源局法制和體制改革司司長宋雯說。
能源市場不斷優化
能源高質量發展需要大力推進能源治理現代化,加快形成與之相適應的現代化能源治理體系。
9月12日,杭州大會展中心通過認購,領到了一張由國家能源局頒發的綠色電力證書交易憑證。借助綠證交易,該中心為第三屆全球數字貿易博覽會總計認購了綠證2350個,將在展會期間實現100%綠電供應。
此前,國家能源局印發了《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證書核發和交易規則》,首次以規則形式對綠證核發、交易、劃轉、核銷全生命周期流程進行規范。“這次認購的綠證是《規則》發布后浙江省首批綠證。”國網杭州供電公司數貿會客戶側負責人樓馮梁介紹。
綠證交易是我國能源市場化改革的縮影。近年來,我國加快構建有效競爭的市場結構和市場體系,為能源轉型營造良好發展環境。電網統購統銷局面基本打破,發電和售電環節全面引入市場競爭,綜合能源服務商、虛擬電廠等新型主體蓬勃發展。
此外,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加快建設,組建電力交易中心、石油天然氣交易中心和煤炭交易中心。
“主體多元的能源市場結構逐步構建,統一開放的能源市場體系逐步完善,反映市場供需關系的能源價格機制逐步形成,市場在提升清潔能源消納水平、保障電力供應、促進資源優化配置等方面的作用日益顯現。”國家能源局局長章建華說。根據規劃,到2035年,我國能源綠色生產和消費方式將廣泛形成,非化石能源加速向主體能源邁進,新型電力系統為能源轉型提供堅強支撐。